汽車制造
快速發展與創新薄弱之虞——對話朱森第
記者 吳文坤 日期:2008-2-4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機械工業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五年以超過20%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2007年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近32%,外貿出口增長40.74%,比進口增速高出20.67個百分點,機械裝備自給率大體達80%。
“2005、2006、2007年這三年,我們裝備制造業總體發展的狀況是比較好的?!弊鳛橐幻麏^斗在機械行業四十多年的老專家,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對裝備制造業的情況始終了如指掌。
朱森第認為,盡管我國裝備制造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這幾年并沒有被拉大,而是在逐步逼近,但差距的存在仍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當前市場火爆、行業繁榮的背后,存在的眾多隱憂不能不引起關注。
“中國要在未來幾年實現裝備制造業持續、跨越式地發展,當務之急是堅持改革,自主發展,其中重點是自主創新?!痹诮邮苡浾卟稍L時,這句話是朱森第想法的集中體現。
系統集成能力不足 關鍵詞:從屬地位
“我們的企業在系統設計、系統集成和系統優化方面的能力上比較薄弱,這個薄弱環節不解決,我們就只能做工作量的大部分,卻獲得價值量的小部分。”??????? ——朱森第
“這幾年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比較快,總量規模上去了,它主要靠什么拉動的?”朱森第認為,主要是兩個動力在拉動,第一個是固定資產投資,第二個是出口。“這幾年機械制造業的出口增長很快,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font>
背景資料:數據顯示,機械行業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的周期性較強的行業。2006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4%,機械行業產值達到5.49萬億元,同比增長31.4%。2007年前三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6.4%,機械行業總產值增速32.01%。
2006年,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35萬億元,其中設備工具購置費2.04萬億元,占比為21.86%;2007年1~10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4萬億元,其中設備工具購置費1.9萬億元,占比為2..96%。
“我們可以看到,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能力這幾年擴展得很快,現在最薄弱環節在于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而不在于生產能力的擴大。”朱森第舉出了曾經做過的產品技術來源研究的例子。
有關機構為了研究機械制造業產品技術來源的狀況,曾經做過三輪抽樣調查。第一輪調查在“七五”期間,調查了53種主導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來源大約75%依靠國外,依靠國內是25%。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的第二次調研中,92種主導產品,其技術來源中國外與國內的比例變為57%和43%。而在2006年所做的同樣的調研中,技術來源的比例變為,依靠國外的是40%,60%是依靠國內。
“根據主導產品國內技術來源比重的提高,可以看到機械制造企業技術開發的進步。但是仍然要認識到,依靠國內技術來源的產品,其水平離當代的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差距的?!彼J為,這幾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雖然有所進步和發展,但由于技術創新能力弱,在很多方面仍然處在從屬地位。裝備本身是個系統,系統就有一個系統設計的問題。系統設計和系統集成能力的強弱決定了所研制裝備的水平和競爭力,這種能力并非單機制造所能解決。
由于企業在系統設計、系統集成和系統優化方面的能力上比較薄弱,因此在國內承擔重大技術裝備研制任務時,其裝備水平與國外企業相比并不低,但往往在國內重大工程招標的時候,國外企業中標成為總包商,而國內企業只能成為分包商。
關鍵部件薄弱、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薄弱,也被朱森第認為是技術創新能力弱的一個方面?!盎A技術和共性技術是產品開發的基礎,沒有這些積累,技術平臺沒有解決,往下面做產品就成了問題。”以發電設備為例,雖然我們經過多年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現在國內在役機組的80%是我們國內企業生產的,但在進一步開發新產品時,基礎和關鍵技術仍顯薄弱,關鍵部件和材料的研發能力也跟不上。
產業創新體系缺位 關鍵詞:細節管理
“中國裝備制造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很迫切。”?——朱森第
據了解,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效益仍然處在低位?!靶б媸呛饬恳粋€企業和一個行業整體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家企業和一個行業長期在低效益運行,就不能長久持續下去?!敝焐诒硎?,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效益還比較低,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產品技術含量偏低,技術密集的產品與用戶要求差距較大,許多高附加值的大型成套設備、高檔數控機床、精密機械、精密儀器設備還需大量進口。
裝備制造業在增長方式上仍屬粗放增長型,能源和資源消耗過高,增長的代價太大。資源消耗多,能源消耗多,反映出來的就是產品成本高。
朱森第認為,粗放的增長方式造成效率和效益的低下,對細節管理重視不夠。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從實力和競爭力來講已有很大提高,但在對細節的重視和管理方面,與國外先進企業有較大差距。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產品質量問題,很多表現在這一方面。
此外,朱森第提到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方面還存在幾大問題。
首先,技術創新能力薄弱與技術供應鏈的問題有關。在裝備制造業的技術供應鏈中,企業的技術有三個來源,一是從整個社會的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然后經過工程化的研究,轉變成生產力,技術轉移或擴散到企業里去;二是企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后,成為企業的技術來源;三是企業成立技術中心,開展一些前瞻性的研究以及技術儲備的研究,成為企業開發新產品的技術來源。
朱森第認為這個鏈條上現存在兩個薄弱環節,第一個薄弱環節就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第二是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工程化,最終轉化為成果和生產力。他介紹道,裝備制造業這幾年花在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上的費用太少,基本上是引進技術一塊錢,消化吸收才兩毛錢。這方面與韓日兩國差距明顯,他們的支出比例為引進吸收一塊錢,消化吸收七、八塊錢。
“自主創新的體系結構上也存在突出的問題?!彼J為,由于原來產業部門的研究所已經轉制成企業,由此,沒有義務和能力再從事共性技術的研究了,原來為廣大企業提供共性技術,為行業提供技術來源的這部分功能已經很難發揮。同時,從國家整個創新體系上,產業的創新體系形成缺位,這部分的功能現在沒有單位來承擔了,這導致了體系結構上共性技術研究的缺位。
“技術創新主體也沒有到位?!敝焐诒硎?,我們一直強調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個主體的概念是指將來我們在整個國家的創新活動當中,企業應該最活躍,它對經濟發展能夠提供創新活動的支撐,應該是主體,但這方面明顯不足。據了解,當前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的強度偏低。裝備制造業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1.24%,就整個裝備制造業而言就更低了。
首臺首套應用問題仍突出 關鍵詞:創新動力
“產品開發本身應該是企業自己來做,而產品開發前期的共性技術,以及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有關部門要從立項上給予支持?!?——朱森第
“中國裝備制造業不能依賴國外、不能人云亦云,而應切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過去有人以為什么都可以從國外買,這個觀念很錯誤。即便是與國外的合作,也應該堅持‘以我為主’,不要受制于人?!敝焐诟嬖V記者,技術創新能力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之所在,這需要靠企業自身的積聚。中國裝備制造企業還必須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安⒎瞧髽I改制成股份制就意味著體制、機制問題就解決了。企業還須順應市場變化、技術變革而隨時調整?!敝焐谡J為。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60條配套措施的出臺,已經對裝備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有了比較大的支持。朱森第同時也認為,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還需要各方面更多的支持。
首先,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