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制造
?
最近從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上,會頻繁看到“工匠精神”這個詞,那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呢?是不是一定要從事制造業才能談及工匠精神呢?其實不然,各行各業都有著自己的“工匠精神”。個人認為,工匠精神就是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專心、專注,從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并傾其一生去追求極致和完美。
我們國家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曾出現過許多令人尊敬的工匠,他們成就偉業的同時,自己也書寫了一種令世人難忘的“工匠精神”。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趙州橋,是由隋朝著名工匠李春建造。期間經歷了8次以上的地震和8次左右的戰爭,承受了無數次的車碾重壓,飽經風霜卻依舊雄姿不減;還有《莊子》中記載的“庖丁解?!惫适拢挥醚劬?,直接憑感覺解牛就游刃有余;《賣油翁》中那個老翁“以我酌油知之”,不用稱,就知道斤兩。這些歷史典故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專注極致,就能達到登峰造極、出神入化的境界。
然時過境遷,斗轉星移,我們進入了21世紀,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過去說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已經實現,國產的飛船已經載著我們的宇航員遨游太空,國產的蛟龍號也已可下潛7062米,國產衛星能清晰地拍到你家門口停的汽車,國產的高鐵時速也已達350公里/小時,儼然,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科技大國。
但正像我們常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我們享受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我們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我國竟然沒有一家超過200年的長壽企業,而日本有3000多家;中國在飛機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像殲-20、運-20、國產大飛機等等都已經成功首飛,但看似輝煌的背后卻隱藏著這些飛機統一使用著國外發動機的尷尬;中國企業才剛剛攻克生產圓珠筆頭的難題……
現在國家又重提“工匠精神”,一定是我們這個社會,至少是有多個行業缺少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有個明顯的弱點,就是常說的“差不多”。什么事都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正是這種“差不多”想法,讓我們造出的有些東西在國際競爭中就“差得多”。
如果我們不虛心向他人學習,不知恥而后勇,知不足而奮進,后果不堪設想!寫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家日本餐廳,規定了餐桌必須擦七遍,日本員工都是規規矩矩,每天嚴格按規定擦七遍,后來餐館來了一名中國留學生打工仔,他覺得日本人“太愚蠢”,偷偷減到五次,三次到一次,最后他被餐廳炒了魷魚,并在行業內廣而告之,這名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雖然擦桌子看起來貌似是一件小事,但是他們仍然按操作流程,規規矩矩地把事情做好,這就是一種工作態度,是一種職業操守,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種敬業精神,這種精神其實就是“工匠精神”!這可能就是日本這個國家為什么擁有在世界上最多的長壽企業,也是國人對日本又恨又怕的地方。
在這里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大清帝國剛建成北洋艦隊時,邀請日本海軍上校、浪速號驅逐艦艦長東鄉平八郎來參觀。在水師提督丁汝昌的陪同下,東鄉平八郎登上了鎮遠號巡洋艦。當時北洋艦隊所有的大型軍艦都是在英國訂造的,很是威武雄壯。東鄉在參觀結束后向日本當局報告:“清朝海軍雖然噸位多,但不堪一擊!”果然,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已升任日本海軍司令的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一舉擊潰了北洋艦隊,“來遠”、“威遠”、“靖遠”號相繼被擊沉,丁汝昌自殺。東鄉的判斷何以如此準確呢?原來在鎮遠號上,他發現了兩件“小事”——大炮的炮筒上掛著水兵洗過的衣服;下船之后,他的白手套因撫摸欄桿,扶手變得很臟了。這兩件事讓他覺得,清朝海軍缺乏嚴明的紀律,就算武器再精良,也不會打勝仗。小事永遠是大事的根,每一棵生命之樹的衰榮都可以從它的根上找到答案。
談到“工匠精神”,不能只停留在看兩本書,做兩件事上。只有對制造一絲不茍、對質量精益求精、對完美窮其一生的追求,才有可能達到“工匠精神”的境界。在這里,我來結合我們的工作實際來談一談。比如中央研究院中試部負責公司產品轉產前的中試驗證工作,包括產品試制和測試。雖然看似不如研發產品那么起眼,但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只有每項測試、每項認證都一絲不茍做到位了,那么才能確保產品轉產后達到設計要求;如果抱著“差不多”的思想,本來需要做十項測試工作的卻偷工減料只做五項,那么產品一定會出大問題。這些日常工作都能反映出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態度。
大家可能會認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工匠精神”顯得那么的高不可攀和遙不可及,其實說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有無“工匠精神”就體現在你做事是否“用心”。
只要我們拋棄“差不多”的想法,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用心”去完成交給的任務,這本身就體現出了“工匠精神”。如果你能一輩子都用這種態度對待工作,一輩子都兢兢業業地做事,你的境界必會升華,你的人生定會充實,你也就發揚光大了“工匠精神”!
?